页面导航
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作者:郑文武
字体大小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课程标准设计

2.2-1

一、课程基本信息

⑴课程中文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⑵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oZedong Thought Deng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⑶课程类别:必修

⑷适用专业:专科各专业

⑸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其他18学时)

⑹总学分:3学分

(7)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院全日制各专业普遍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以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四、教学任务

1、知识目标或理论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及逻辑联系。

2)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

3)明确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经验。

4)明确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特征、祖国统一理论、国际形势趋势及特点战略和外交政策原则。

5)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建设重点。

6)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的内涵和作用,懂得对他们的建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增强学生自身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1)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进程和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认知中,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建立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理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分析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能用这一精髓解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个人成长中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道路和经验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养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4)能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5)能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分析认识社会主义。

6)能从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中,分析中国目前的基本状况,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高对今天中国社会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7)能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做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包括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农村等的规划或设想,或提出建议和意见。

8)能用祖国统一理论分析我国对台的总体思路,预测台海问题的解决对国内国际的影响,设计台湾要和平回归大陆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策略。

9)能从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分析国际社会的动态,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缘由和国际作用,设计我国未来如何对待世界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应对世界不断变化的局面。

10)能用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以及社会各界层的分析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力量,提高对党和各界层作用的认识水平。

五、考核方法

    实行期末成绩和自主学习成绩,实践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自主学习成绩20+实践成绩20%。《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60%》(说明,平时成绩主要是考勤、作业、提问等部分综合评定而成)。

六、选用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月修订版。

七、课程改革的依据

    本课程改革,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05方案”,四川省教育厅36号等文件精神;200710月中旬,四川省教育厅印发了《四川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试行)》,及其2011315四川省教育厅召开的,高职高专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指示精神,按照四川机电职业技术示范性建设对公共基础课服务与专业课的相关要求;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容,将其整合成“三大板块六个单元十三大专题”的教学体系,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统筹安排,做到理论教学有“教学要点”和“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有“学习指导”和“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有“实施方案”和“考核要求”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明确教、学、做三个环节的功能和目标。

八、课程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学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和形成的背景以及相互关系,使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产生的最关键的方法论的意义。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进程和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认知中,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建立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理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分析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能用这一精髓解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个人成长中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12学时(其中实践2学时)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章 第一节)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

教学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教学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涵义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单元  毛泽东关于革命与建设的理论(教材第三、四章)

教学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成果的、科学涵义、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理论体系;正确理解和科学区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能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道路和经验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养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教学时数:8学时(其中实践2学时)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章)

教学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第四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四章)

教学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 新民主主义是过渡性社会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增强学生自身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能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分析认识社会主义。能从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中,分析中国目前的基本状况,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高对今天中国社会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能用祖国统一理论分析我国对台的总体思路,预测台海问题的解决对国内国际的影响,设计台湾要和平回归大陆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策略。能从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分析国际社会的动态,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缘由和国际作用,设计我国未来如何对待世界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应对世界不断变化的局面。

教学时数:10学时(含2课时实践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及发展路径(第五、六、七章)

教学内容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内容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学难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内容: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教学重点: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第八、九、十、十一章)

基本要求:

1、通过学习,帮助 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2、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3、全面理解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5、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基本方针政策。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

2、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教学课时:20课时(含6课时实践课)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三、深化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以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4、统筹区域发展

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难点: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八、九、十、十一章)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内容: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

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

教学重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八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章)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难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九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一章)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教学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第五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

基本要求:

1、    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    学习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

3、    把握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实施,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理解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与两岸关系问题的解决。

4、    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体;

5、    掌握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理、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

6、    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2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3、关于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4、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

5、关于和平发展的道路。

教学课时:10课时(含2课时实践课)

第十讲  祖国的完全统一的构想(第十二章)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2、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3、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四、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1、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2、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教学难点: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十一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三章)

教学课时:6课时(含2课时实践课)

教学内容: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在曲折种发展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教学难点: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在曲折种发展

第六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第十四、十五章)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的内涵和作用,懂得对他们的建设的意义。能用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以及社会各界层的分析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力量,提高对党和各界层作用的认识水平。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2、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5、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

教学时数:8学时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第十四章)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3、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2、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3、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4、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教学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教学难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第十五章)

教学课时:4课时(含2课时实践课)

教学内容: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加强党的建设

1、推进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2、执政党能力的建设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教学重点: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教学难点:推进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教学时数分配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学时

实践学时

辅导学时

备注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2

 2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经验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

2

2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

 2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6

2

 

 

第九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

2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

2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2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4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和平外交

4

 2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

 2

 

 

总计

72

54

18

 

 

备注:

实践教学:紧扣教学主题,统筹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思想课内、课后,校内、课后校外(社会)“三维”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观看红色金典视频、开展演讲、辩论、专题讨论,情景模拟、师生访谈、撰写论文、宣传展示、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工学结合、社区宣传服务、“三下乡”等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内化素质,提升能力。

 

 

 

 

 

 

 

 

 

自学和实践相关材料:

一、主要书目:

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8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83

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

4、江泽民《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江泽民《 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人民出版社 1997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人民出版社 2002

8、《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2

9、《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1年、1999

10、《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学习出版社 2006

11、《江泽民文选》123 人民出版社 2006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议》 人民出版社 1994

1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 人民出版社 2004

14、《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人民出版社 1982

15、韦感恩等 《冷战后国际关系与中国战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1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人民出版社 2005

二、       音像资料

1、《世纪伟人毛泽东》

2、《复兴之路1》(千年局变)

3、《天地人和》《军事即国家安全与科学技术10分钟)

4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视频)(35分钟)

52008中国崛起》

6、《民族之魂》

7、《人民福址》

8、《生态文明》

三、社会实践:

1、参观攀钢建设发展的历程

2、参观金色攀枝花

3、参观新农村建设

 

 

 

 

说明 :

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05方案”以及四川省教育厅36号等文件精神;200710月中旬,四川省教育厅印发了《四川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试行)》,及其2011315日四川省教育厅召开的,高职高专院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指示精神,结合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特点,,在学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而制定,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将其整合成“三大板块六个单元十三大专题”的教学体系,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统筹安排,做到理论教学有“教学要点”和“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有“学习指导”和“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有“实施方案”和“考核要求”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明确教、学、做三个环节的功能和目标。

   1、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

2、有专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有计算机、打印机、直拨电话等;教学设施齐全,有投影仪、电视、录像、录音设备,以及教学挂图、影视资料等。

3、有保证教学、科研顺利实施的图书报刊等资料,基本上订阅了国内主要思政、德育及相关哲社期刊(本科院校50种以上,专科30种以上)和主要大报,并有较高的利用

4.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实施本课程各学习情境的教学硬件环境的总和)

    多媒体教室;联通局域网和校园网。

5.教学资源基本要求(支撑本课程实施的各种教学资源)

     ⑴、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统编教材

⑵、实践教学方案和课程改革方案

 ⑶、多媒体课件

⑷、课程网站

订:政教部哲学与社科教研室

执笔人:郑文武

审定人:

 

 

 

2.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院全日制各专业普遍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我院办学定位是立足攀钢,面向全国,服务社会;以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科技服务相结合;以机电专业为主,工、文、经、管专业协调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建设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本课程在学生培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最新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使学生正确理解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交叉运用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前设定好的问题,在特定的知识情境中提出,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可分为横向教学法和纵向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即以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一种方式是由讲课教师提出具有学术性的问题,让学生研究讨论;一种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讨论的问题应具有如下特点:即学术性、前沿性、热点性。

实践式教学法: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的方式,即通过三进的方式(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把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延伸到学校以外的广大空间。请进来的方式,即邀请社会有关名流来校给学生做专题报告,进行专题理论辅导。

自学式教学法:成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学习小组,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选题,在教学指导下学生自己备课,上讲台进行演讲。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的加以更新

多媒体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投影仪、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直观教学的效果。

网络教学:让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从各个时间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课程的内容,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准确更完整的把握课程的知识重点,便于学生在课外自我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

 

 

2.2-3

 七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9

课时数

4课时

教学章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使学生明确解决矛盾最好的方法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判断改革和一切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主要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小组活动   实验演示   难点答疑   提问

作业讲评   实践教学   考试测验   其他活动      

使用媒体资源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录像材料   录音材料   直播课堂

□ CAI课件     √ IP课件    其他资源:     

作业或练习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说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5,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使用多媒体教学,见课件(ppt)。

 

 

 

 

 

 

 

 

 


 

 七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安排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任何社会革命的根源,也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认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必须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与改革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交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系统。这个矛盾体系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诸因素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最,它制约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要求它们必须与自己相适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具有易变性和向上性的特点,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对稳定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必然使矛盾走向尖锐化,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革。矛盾的解决,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这样循环往复,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见,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这方面的实践,当然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作出直接而明确的回答。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深深感到,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但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这一思想未能付诸实践。斯大林一直未能搞清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斯大林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状况,道义上和政治上一致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完全适合一致的无矛盾论,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找到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是由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这个问

 

 

 七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安排

 

题是由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决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揭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毛泽东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

首先,毛泽东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毛泽东同志总结了苏联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在 1957 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正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发展。

其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作出了科学地分析

毛泽东指出,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从而使基本矛盾失去了旧有的对抗性,变成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再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作出了原则的分析。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上的新事物,加之建立的时间很短,所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可能一建立就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同生产力发展以及经济基础的状况相矛盾。但由于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由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3,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终于找到了长期以来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症结所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严格地科学地区别开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所作出的突破性贡献。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在论述改革的性质和作用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

改革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革命的目的和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深刻性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这种变化,无疑具有革命性质。

 

 

 七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安排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具体制度即体制。必须在理论上把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严格区别开来。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具体体制在一定时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此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和途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在新时期牢牢把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一是必须打破那种把某些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合乎三个有利于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来固守的思想;

二是决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的、本来姓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而拒之门外;

三是,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的、本来没有姓问题、既可以为服务又可以为服务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而不予吸收;

四是对于那些确实姓,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限度内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所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适度发展。应该肯定,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决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坚持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就是坚持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高标准。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改革在农村拉开了序幕,而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同时也要求在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三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

邓小平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2,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

世界是发展的,也是开放的。 由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引发的生产、资本、

 

 七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安排

 

金融、交通和信息国际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益密切。中国只有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才能成为相互依存的开放的世界的一个有机部分,以赢得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在发生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更加深化了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中国只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互接互补,才能在经济发展上不落伍于历史时代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一是生产国际化;二是资本国际化;三是金融国际化;四是交通、信息国际化。这都反映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取决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我国是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型的制度。从历史上看,中国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经济不发达。国际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实行对外放政策。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人民多么优秀、多么勤劳智慧,其资源多么丰富,若不是对外开放,仍然不能使自的国家得到很快的发展。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全方位,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开放。在当今世界,西方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据主导地位,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和知识资源。因此,我们在全方位的开放中,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方面。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主要从那里来。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我国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沿路开放地区或地带——内陆开放地区。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我们的开放是全面的,在开放范围上,除经济上开放外,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文化上都要开放;在开放空间上,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许多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市场;在开放形式上,全面地利用国际通行的各种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上一篇: 设计理念 下一篇: 学习情境设计